感謝詩瑜媽媽的熱心,促成了這次的演講,還幫忙全程即席翻譯,真是太讚了!有鑒於記憶退化的越來越嚴重,還是趁新鮮把重點摘要出來,以免明天起床就通通還給芭芭拉老師了。

台灣傳統文化影響,父母常對孩子過度保護,孩子本是獨立個體,父母需學習放手(非推開),讓孩子練習獨立。

孩提時期,4個月開始食用副食品,之後開始用手抓食物,把水杯整個到在衣服上,鞋子穿反而使走路跌倒...,都是孩子練習成長的過程。現在社會比起以往,跟土地跟自然甚至人與人之前的距離都越來越大,有人說華德福教育是「髒兮兮」教育,其實就是要讓人跟土地、自然、他人的連結正確的建立,讓孩子有機會使用各種感官體驗世界,而其中失敗是絕對必要的。

芭芭拉老師有語言治療師的專業,特別建議母乳哺育時間到1歲為止,太長時間的親餵,反而導致小孩舌頭吸允動作過度發展,影響未來發音的清晰與正確性。

2歲與9歲分別有一段自我意識建立的發展重點,2歲發展對外的自我意識建立,什麼事情都是我、我、我,我要、我來、我...;而9歲是發展對內的自我意識建立,存在的恐懼;常覺得沒有朋友,沒有人了解我;感到孤獨、意識到死亡,甚至會再度有尿床的情形出現,此時,就算是已經可以單獨睡覺的小孩,可能會重新要求跟父母一起睡,或者不敢關燈。

若有兩個以上小孩的家庭,在迎接老二出生時,一定要讓老大有參與,而非送到祖父祖母家,以避免老大以為被父母推開,進而藉由學習小寶貝的行為(行為退化)希望再度引起父母的關注,也可以在生產前給老大製作一個娃娃,這樣媽媽照顧小寶貝時,老大可以模仿照顧他的小娃娃。且對於老大、老二永遠應有不同、差異且個別化的對待,老大永遠是老大,若3歲弟弟要求跟6歲哥哥一樣騎腳踏車,必須清楚的跟弟弟說:你現在3歲、哥哥6歲,你必須再等3年才能騎腳踏車。或者給弟弟三輪車,對於不同年紀的孩子,需要給予相當其年紀的對待,甚至應該讓不同年紀的孩子有他自己的朋友群。

家庭的節奏與界線很重要,家中若有3歲以下的小孩,不要太常外出,每週至少兩整天需待在家中,讓小孩在熟悉的環境裡玩耍,幫忙父母做簡單的家務,給孩子清楚的界線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安全感,讓他了解在父母訂立的界線內他可以自由的探索。1歲學站、2歲學說、3歲玩耍、記憶、4歲模仿、5歲想像力、創造力、6歲以上開始思考,孩子各階段的發展有其次序性,藉由不斷的玩耍、記憶,之後才會模仿,模仿之後才有了想像力、創造力,有了這些基礎,最後才開始思考。

老師舉了個例子:如果孩子從來沒有經歷過學習腳踏車跌倒受傷的過程,那麼孩子看到其他人跌倒受傷可能就只有兩種反應,第一是覺得恐懼、逃避;第二是哈哈大笑,而無法學習由自身的經驗轉化成同理心的思考過程。

另外,老師花了許多時間在講有關於獨立睡眠的議題,不過由於文化的差異,我對於這部分的議題就自動把耳朵關起來了,畢竟我自己是到國小高年級還是睡在我爸身邊,另一邊是我哥,媽媽跟姐姐再另外一個房間,而且從來沒有自己獨立的房間,如此也很難實踐這個議題阿。

講師簡介:

Barbara Baldwin 芭芭拉•巴德恩女士


巴德恩老師在歐洲研究學習演說及特殊教育,是專業的語言病理學家,1981年至澳洲,在世界各地工作及講學,包括德國、奧地利、丹麥、捷克、以色列、英國、美國、印尼、日本、台灣及澳洲。

巴德恩老師的專業包括以下兩個領域:第一,兒童發展及各種學習典型、需要、技巧以及當代教室環境中表現出的困難。第二,對特殊需求成人安排的終身學習_離開學校後的選擇、工作機會與生活社區等。

現職

日本北海道特殊兒童教育「拉菲爾學校」主管

澳洲語言治療學校主講教授與師訓教師

澳洲魯道夫史代納治療教育與社會治療協會治療教育研究講師

澳洲與亞洲多所史代納學校顧問及華德福師訓講師

學歷

語言病理學學士, 1972 (Germany)

演說與聲音藝術學士, 1972 (Germany)

特教師資證書, 1968 (UK and Germany)

語言治療證書, 1989 (Austria)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July12 華德福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ssie12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